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282章 落定(十四)

關燈
第282章 落定(十四)

確實沒有人比秦熠更合適。

她曾經親自參加過戰爭,應對過猛獸,不但能夠自保,關鍵時刻更能保護別人。

而且她精通多門外語,通曉一定的醫術,熟悉航線,更與新大陸的土著們長時間接觸過,能與對方簡單溝通,最後相處得還不錯。

此番再去,為保萬全,同行水手、行伍中勢必要在原本那批人的基礎上擴充,以秦熠為統帥,陸蓉為副手,合作無間,眾人也都心服口服。

盛和帝偶爾會產生一種極其微妙的想法,好像她從出生之日起就時刻準備著,準備著成為一名戰士,無可挑剔的戰士……

但這可能嗎?

總而言之,秦熠絕對是最佳人選。

除了她是個女人。

盛和帝幾乎能想象到朝野內外那些老古板們會如何不滿。

但這條航線本身就是人家姑侄二人豁出命去開辟的,再去不是順理成章的嗎?

若忽然換人,擺明了摘果子去的,世人未必服氣。

所以盛和帝就想著,若秦放鶴謙虛一回,那麽他或許會順水推舟提其他人為主帥,以秦熠、陸蓉為副將或參謀。

不過這個結果也算意料之中吧,因為每到關鍵時刻,秦放鶴從來不謙虛,主打一個真誠:

就是我女兒最合適,別人都不行。

我不同意。

內侍總管朱遼親自上前換茶, “陛下瞧著怪高興的。”

“嗯?”盛和帝起身下榻,“朕高興麽?”

朱遼上前扶了他一把,笑道:“可不是?奴婢見了,心裏也歡喜。”

盛和帝下意識擡手摸摸嘴角,好像是有些往上翹。

他笑,倒不是說有什麽大喜事,只是秦放鶴的反應頗有趣:

對方似乎從不避諱對家人、親朋的維護,只要占理,他就光明正大地護短。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有自苦、自謙的癖好,甚至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好像在人前承認己方的優秀是很羞恥的事情。

但秦放鶴不吃那一套。

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我辛苦半生,還要配合敵人將自己貶得一文不值,憑什麽呢?

對孔姿清如此,對秦熠,亦如此。

這種做法,讓秦放鶴有種非常突出的離經叛道之感,曾經的政敵也經常用“自傲”乃至“放浪形骸”來攻擊他。

但他本人顯然並不在意,甚至相當坦然,而盛和帝也頗樂意見到他自爆短處。

這樣的首輔大人,讓盛和帝覺得可以接近,很舒適。

晚間家去,秦放鶴就把盛和帝的打算跟阿嫖說了,“你想去嗎?”

不是下通知,下命令,而是征求意見:你想去嗎?

毫無疑問,這將是一項龐大的計劃,哪怕陛下松口,大概率會派先進的蒸汽機船隨行,但跨海仍有危險。

所幸目前仍在籌備階段,真正付諸實踐少說也要三二年之後了,所以阿嫖有充分的考慮時間。

“想!”阿嫖沒有片刻猶豫,兩只眼睛裏幾乎要放出光來,“我可以告訴小姑姑嗎?”

京城很好,但真正見識過海闊天空的人已經沒辦法再像以前那樣自我禁錮了。

這幾年間,阿嫖和董娘私下會面時,經常覺得乏味。

“可以。”秦放鶴失笑,看向她的眼中滿是欣慰和期許,如註視一只隨時準備翺翔天際的雛鷹,“好好準備去吧。”

不,或許她已不是雛鷹。

阿嫖直接從座位上跳了起來,久違地上前給了秦放鶴一個擁抱,“謝謝您。”

她相信,如果沒有父親力爭,一切絕不會這樣順利。

秦放鶴擡手,輕輕拍拍她的脊背,愛憐地摸摸女兒的頭發,“去吧。”

阿嫖快樂地跑走了,像一頭將要重返森林的野鹿,月光慷慨地灑落在她身上,閃閃發亮。

出海一事尚未過明路,但針對太學學子沖突的調查卻已全方位展開了。

兩名被降職的教授曾試圖找傅芝求情,結果門都沒進去。來找秦放鶴,也是避而不見,十分黯然。

因國子監祭酒孟平安撫不當,事發當天就擴散到整個京城文人圈子,影響極其惡劣,許多書生、太學生聯名上書,要求嚴懲海外鬧事者。

更有甚者,趁機跑到宮外敲登聞鼓,要求遣返海外學子。

曾經因出身、學派而壁壘分明的大祿文人們,都在此刻摒棄前嫌,集體將矛頭對準了番邦人。

“翰林院也有幾個毛頭小子差點被人蠱惑,竟私下聯絡,意欲在大朝會上上書陛下……”上朝的路上,孔姿清對秦放鶴無奈道,“被我按下了。”

“二、三十歲的毛頭小子?”秦放鶴嗤笑,“欠打,該打。”

他之所以提高翰林院的地位來對沖內閣,就是因為翰林院的成員們大多初入官場,涉世未深,身上有股沖勁兒,無堅不摧。

但如果這股沖勁兒用錯地方,也會是不小的麻煩。

孔姿清跟著笑了一場,“所幸陛下處置及時,倒也安分了。”

世人總嚷嚷什麽“文死諫、武死戰”,一時熱血上頭的翰林們是真的不怕死。

秦放鶴罵了聲愚蠢。

只有無能的蠢貨才會自己尋死,做這種親者痛仇者快的蠢事根本起不了任何作用。

“對了,”孔姿清說,“你之前跟我提及的那個孟有年,倒是頗有成算,非但沒跟著胡鬧,還幫著阻攔……”

如今的孟有年已官至侍讀學士,在盛和帝面前也掛了號,私下與孔姿清相互配合,很是不錯。

說話間到了宮門口,二人下轎點卯,中間不免與各衙門同僚寒暄……

因盛和帝親自下旨,各衙門都很賣力,前後不過三日,太學鬧劇的第一層真相就公之於眾:

在太學的海外學子大致可分為西方和東方兩大派系,西方學子中以法蘭西國和羅馬聯邦的幾名貴族學子出身最為高貴,背後的祖國也是歐洲實力第一梯隊,所以以他們為首。

而東方各國大多都曾與大祿朝有著頻繁且直接的密切往來,誰也不服誰,儒家文化的影響又讓他們相對內斂,所以各自為政,倒是沒怎麽抱團。

此次就是因為大祿本國的太學生原本約好了某月某日在某塊馬球場開賽,結果當日卻被西方派系的幾個學子搶了先。

其實如果好生協調的話,未必鬧起來,但兩邊也算新仇加舊恨,一開腔就帶著火氣,誰也沒客氣。

雙方都是各國權貴出身,互不相讓,三言兩語說不到一塊去,也不知誰先哎呦一聲,緊接著就聽有人喊:

“打人了!”

然後就動了手。

但事後朝廷調查時,卻沒人說得清那一聲到底是誰喊的。

傅芝皺眉,“簡直荒唐。”

這不是被人牽著鼻子走嗎?

尤崢先看秦放鶴,見他沒有說話的意思才道:“依我看,此事倒不像蓄謀已久,更像一時巧合,有心人從中順手推了一把。”

趙沛等人也讚同,“不錯。”

要分析一件事的幕後黑手,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

第一,此事發生後,誰是受益方?

但目前來看,都是輸家!大祿朝不會因為誰動手互毆而心生愧疚、加倍補償,更不會因為誰沒動手而另眼相看。

想通過此舉獲益,成功率太低。

第二,此事鬧大,誰的損失最大?

這個角度就比較清晰,西方諸國。

因為大祿朝出了名的護短,此事一出,東西方學子差異一目了然,大祿朝很可能就此收緊入學名額,甚至直接一刀切,拒絕西方學子留下。

所以暗處推波助瀾的,很可能是某個乃至某幾個東方國家。

這麽說,似乎也說得通。

是針對大祿朝呢,還是單純想將西方派系趕出視野?畢竟東西方食肉和食草文化的差異真的太大了,互看不順也是有的。

秦放鶴想了下,“陛下怎麽看?”

“參與鬥毆的學生逐出太學,並盡快遣返回國,不許再來。”傅芝說的,顯然是針對海外學子的,本國學子如何,盛和帝沒提。“另外,陛下已下旨,召見各國使者,命禮部進一步商討賠償事宜。”

整件事可大可小,往小了說,孩子們打鬧嘛,誰還沒有年輕氣盛的時候呢?

往大了說,那些外國學子都是本國作保背書,代表的是各國臉面和形象,這是外交事件,官方必須有個明確的回應。

“至於沒動手的,”傅芝繼續說,“解散現有班級,挨個考試,根據漢學水準重新分派教師。”

正好也滿足了本國學生們的要求。

秦放鶴點點頭,“籌謀已久也好,一時興起也罷,都不要緊。”

傅芝等人就明白了他的未盡之意:

別說沒有學生受傷,在國家大事面前,就算死了人,真相也不是第一位的。

當務之急,是如何利用此次事件實現利益最大化。

“倭國幾人當時和事後在做什麽?”秦放鶴沒忘記關鍵人物。

“金暉那邊報上來,”尤崢翻出奏本遞給他,“說當時勸和,事後也曾去探望我方受傷學子。”

倭國人勸和?

秦放鶴冷笑出聲,翻看之餘,順口問道:“他們還去探望傷患?倒是好個同窗之情,被探望的有誰?之前可有往來?”

倭國內部剛結束分裂,如今的天皇倒也罷了,實際大權掌握在源氏後人,足利一族手中。足利一族更於盛和帝登基次年派出使者來朝,恭敬上貢,請求恢覆並擴大兩國貿易。

但盛和帝拒絕了。

因為倭國所產和利潤確實有限,隨著對西方海上絲綢之路的成熟、亞洲周邊敵對國家的覆滅和俯首稱臣,大祿基本實現了源頭對接,對外貿易市場逐漸傾斜,對倭國乃至整個東方的依賴性都大大減輕,這直接導致貿易額驟跌……

對大祿朝而言,跟誰做買賣都無所謂,但對諸多地域狹小,十分依賴外部交流的島國而言,不亞於毀滅性打擊。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